有含金量的新闻!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平台《金融时报app官方下载》 金融从业者必备的移动智库,"政策解读权威性+数据服务专业性+职业发展实用性"的三维优势,构建起金融信息领域的超级入口。其2023年新增的监管沙盒动态追踪、跨境资本流动预警等创新功能,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对于关注金融政策、投资理财、职业发展的用户群体,这款应用堪称移动时代的"金融决策罗盘"。
《金融时报》创刊于1987年5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等八大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联合创办,中国人民银行主管,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以股份制形式创办的新闻媒体。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
2006年10月28日,金融时报社第一届理事会成立。理事会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集团、中信银行、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北京银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金币总公司和金融时报社等二十一家成员单位组成。
办报方针: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通过金融,反映经济。
编辑方针:准确、迅捷、权威、专业、创新。
重要地位:《金融时报》是以金融为特色的综合类财经报纸,是党和国家在金融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和传播金融政策和信息的主渠道;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定披露重要信息媒体,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
《金融时报》现拥有《上海金融报》、《中国金融家》杂志、北京金时世纪广告公司、上海上金广告公司,初显报业集团雏形。报社在全国33个省市区和计划单列市以及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设有记者站,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中拥有一支较高新闻、金融业务素质的特约评论员和通讯员队伍。
发行渠道:
《金融时报》每周一至周五出版,对开12版,全国设有15个印点,海内外同时印刷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0011,国内邮发代号1-124,国外邮发代号D-1033,全国各地邮局均可破季破月订阅。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甲18号D座18-22层
邮政编码:100081
办公室电话:010-82198111
传 真:010-82198029
发行部电话:010-82198222
传 真:010-82198280
广告部电话:010-82198333
传 真:010-82198200
前十基本是欧洲和美国院校的天下。
前两名是美国院校。沃顿商学院(Pennsylvania Wharton)再次荣登榜首,其在学术研究成果方面名列第一。毕业三年后薪资水平仅次于哈佛商学院(HBS)和 哥大商学院(CBS)。
CBS 排第 2,胜在总体平稳。
来自西班牙 IESE 商学院摘得第 3 名,其毕业生对校友网络给予了充分肯定,该指标在上榜院校中排第 2。
去年名列第二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则略有下滑,与意大利的博科尼商学院(SDA Bocconi)并列第四。博科尼整体表现强劲,其碳足迹指标得分名列第一。
英国院校中排名最高的是伦敦商学院(LBS),全球排名第 7。而牛津赛德商学院(Oxford Saïd)则仅取得 26 名的成绩,星光黯淡。
前十中名次变动较大的是西班牙 ESADE 商学院和巴黎高等商学院(HEC)以及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NorthWestern Kellogg)。ESADE 去年排名第 17 名,今年狂飙至第 8。HEC 则由之前的第 12 名升至第 9 名,终于杀入了前十。
Kellogg 虽然相比去年的第 6 名有所退步,好在守在的前十之门。
今年的排名基于参加调查的校友和学校收集的数据,共 21 个指标,主要涉及校友反馈(Alumni Response)、学校数据(School Data)、研究排名( Research Rank)三方面。其中包括毕业后三年的薪资及薪资增长、就业率、职业发展、性价比、职业建议和校友网络质量。学术研究质量、性别平等也受到评估,此外还包括国际学生和教员的比例,以及碳足迹和 ESG 教学等新兴标准。
校友反馈是基于《金融时报》对 2021 年毕业的 MBA 校友调查数据,共有 6,299 名校友完成调查,整体回应率达 36%,占排名总权重的 56%。
学校数据指学校提供的数据,包括当前教师、新生和最近毕业班级的相关信息,占总权重的 34%。KPMG 每年还会对部分学校进行审计。
研究排名则是基于教师的研究成果,占总权重的 10%。
从具体权重可以看出,排名十分重视 MBA 毕业生的“钱景”。
毕业后三年平均薪资(Weighted salary)和薪资增长率(Salary increase)两项指标占比均高达 16%,“性价比排名(Value for money rank)”这一独特指标(占比 5%)则将毕业后三年的平均薪资除以 MBA 总成本。投入和产出到底值不值,相信是很多申请人关心的问题。
此次共有 4 所中国大陆院校的 MBA 项目上榜,虽然上榜院校数量不多,但是名次都靠前,均进入 TOP35。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亚洲排名第一,位列第 12 位。这也是中欧连续第九年成为亚洲商学院之王。
同样坐落于上海的另一高等学府——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ollege of Business)位列全球第 15,中国第 2。
进入榜单的中国院校还有第 25 名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Peking University:Guanghua),该项目应届毕业生均在毕业三个月内找到工作。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Fud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分别位列第 30 名和 31 名,两个院校的毕业生薪资增长率都超过 200%,成绩不俗。
香港地区则有 3 所院校上榜,分别是和港科商学院(HKUST Business School)、港大商学院(HKU Business School)和港中大商学院(CUHK Business School)。
随着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资源越来越多,这些数据蕴含的价值潜力巨大,企业对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日益增强。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测算,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在10%左右,在数字平台、金融业等行业领域可达32%。近年来,有关部门鼓励企业充分开发和利用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或合法获取、持有的数据,培育充满活力、繁荣发展的数据产业生态。同时,发挥中央企业的带头作用,打造更多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标杆。4月2日,国家数据局举办“数据价值化 我们在行动”新闻发布会,五家中央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各家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做法。
中国电信:数据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中国电信具备海量多源数据优势,通过持续加强企业数据和外部数据汇聚,数据湖存储量超600PB,形成了海量多源数据底座。”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黄智勇在发布会上介绍,围绕业务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该集团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重点应用上取得显著成效。打造了“星海大数据”服务体系,面向金融、文旅、政务等多个行业释放电信数据价值;融合利用网络资源数据、网络感知数据和历史投诉数据,主动修复客户感知;基于云网能耗数据,构建智慧基站、机房节能等应用,2024年累计节省电费6.4亿元,减少碳排放50万吨。 数据是训练和优化人工智能模型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高质量数据集的价值释放。黄智勇举例表示,面向教育、交通、文宣等行业领域,集团联合用户共同打造了99个行业数据集,涵盖语义、语音、图像、视频等类型,合计超11TB,推出50余个行业大模型,服务1600余家行业用户。例如,通过知识库和工单数据打造的星辰政务热线大模型,已在上海等地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应用,一次性解决率提升30%,派单准确率提升15%。
中国海油:通过数据治理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俞进介绍,为更好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赋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该集团充分发挥产业链完整、一体化管控的独特优势,扎实推进数据治理工作,形成了从全域信息感知到深度数据治理的“知行合一”新路径。一是致力全域信息感知,依托340多座海上生产设施、8600多公里海底管道及400余艘作业船舶构建海洋立体感知体系;依托海缆、卫星、微波、散射等技术打造国内全海域立体化高速数字基础设施,海洋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规模及用量和千兆级以上超视距海陆无线通信规模及带宽容量均居全国第一,在复杂海况下的数据传输、边缘计算支持、应急通信保障等方面行业领先,打造了“空天地海”全域感知能力。二是发力深度数据治理。针对行业“点多面广链长、协同共识偏弱”等共性问题,创新构建了“决策统筹、业务协同、基层支撑、服务保障、技术赋能”的五位一体协同治理体系,通过深度解构海洋油气工业本质规律,构建起海油特色数据治理标准化体系,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精准映射,依托业务和技术专家,打造集自动采集、云端存储、分域治理、集成服务于一体的企业级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业务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数字化、数字模型化,有力支撑协同研究、协同设计、业财一体化、智能油田等应用场景数据分析应用。
中国节能:数据要素助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杜乐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打造了环境数据感知+数据融合+可信流通+云服务应用的绿色低碳数据价值链服务体系。基于感知设备研发能力打造的环境要素、碳排放等数据智能感知终端产品体系,集成数据管理、算法管理、设备管理、通用技术等平台级能力和集成开发工具集,着力打造服务行业的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和模型共享服务平台。截至目前,集团建设和服务的平台汇集的数据量超过70T,构建模型集60余套,挖掘典型应用场景近50个,正在应用于生态环境部门远程执法、企业主动环境合规管理等场景。据了解,中国节能正在将绿色低碳数据应用于绿色资产管理、可持续信息披露、绿色金融数据服务等更多跨领域场景。比如,在邯郸积极推动企业绿色账户建设,携手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企业绿色评级和绿色账户创新,通过采集和分析企业在能源、资源、环境、低碳、生态等方面的行为数据,对企业绿色资产进行估值,对企业绿色绩效水平进行精准画像,并将综合评价结果应用于绿色金融、招商引资、环保管控等方面。目前,已率先为邯郸的钢铁、焦化、炭素三大行业共57家企业建立绿色账户,开展排放权、排污权等绿色权益的试算建档,潜在价值超过100亿元。
国家能源:数据成为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数据要素是推动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跃升的核心动能,是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在生产方式变革上,数据已成为推动国家能源集团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引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丁涛举例介绍,在煤炭领域,基于设备运行历史数据与知识库,自主研发了煤炭工业设备综合诊断运维大模型,覆盖27类关键设备,实现故障预警准确率超90%、诊断准确率超85%。这一模型使设备检修从“被动计划”转变为“主动维护”,设备综合寿命提升20%,年检修成本降低15%,为煤炭行业提供了“减人、增安、提效”的标杆范例。在风电领域,为推动“源网荷储”动态协同,集团开展了面向多运营主体的新能源“一区域一集控”建设,实现了全球最多机型的风机全要素数字化管理,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集约化管理。 在生态培育变革上,数据作为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载体,为国家能源集团创造了全新的价值空间,促进了外部业态创新与多产业融合。比如,在水电领域,目前中小水电站在全国水电站中占比超过99%,针对中小水电站面临的转型难题,该集团在“云上水电”推出了SaaS服务模式,外部水电企业可通过订阅按需使用气象预警、经济运行等76项数据服务。通过接入平台,首批试点水电站数字化转型建设整体投资成本较常规方式节约三分之二,年运维成本下降40%,日水情预报精度提升5%,设备等效可用系数提升5%,水能利用率提升3%,有效提升了中小水电企业精细化管控水平。
中国电科:数据驱动行业由“试验试错”向“数据推演”模式演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龚永恒介绍,该集团自主研发了可信数据空间产品,集成身份认证、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合规控制、数据查证追溯等核心功能,支撑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用不可存、可控可计量”。集团整合视觉、音频、X光、毫米波等全域感知手段,搭建“超级感官”,突破单一传感探测能力瓶颈,通过积累的海量物联传感数据和研发的大模型算法,训练具备强大泛化能力的“物联感知大模型”。在此基础上,搭建了高效灵活的大模型应用体系,通过创新优化模型部署技术,依托AI开放平台接入全域物联设备,实现端、边、云丰富产品部署,打通物联感知数据汇聚与模型下发的双向通路。 在应用方面,以能源行业为例,传统煤质检测存在流程复杂、风险大、效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痛点,该集团联合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了“融合光谱煤质快检技术”,构建了超10万组高质量光谱煤质数据集,运用多维感知、双模态神经网络算法、AI模型等主核心技术,大幅提升了检测效能:检测时间由8小时锐减至2分钟,检测能力由1克提升至1000千克以上,复杂煤种通过率从60%提升到100%,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煤炭快速、准确、无损检测的大规模应用。大家都在看
从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到数字时代的引领者,金融时报 APP正以 "专业、权威、创新" 的姿态,重塑财经媒体价值。当金融脉搏与指尖相连,您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时代变革的参与者。
手机软件,是指能在手机上方便用户的一系列软件,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包括各种保护手
进入专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